English

书林雅集发清商

2000-05-24 来源:中华读书报 □谷 建 我有话说

中国古代藏书历来就有公、私之分,而私家藏书又无疑构成了其中的主体部分,其起源甚至远可追溯到先秦时代,至明清而盛极一时。在绵延数千年的漫长过程中,藏书本身逐渐形成一类内涵极其丰富的文化现象,积淀起丰厚的文化内蕴。世纪之末,关于这一文化现象的研究达到了高潮,研究专著相继问世。而北京燕山出版社近期出版的《书目书话丛书》,则另辟蹊径,精选明清两代有关藏书文化的经典著作,点校出版。各书作者均系当时著名的藏书家,谙熟书林掌故,于典籍目录、版本、校勘之学亦无不稔熟,他们用情于书,又不忘付诸笔端。使读者既能对当时藏书文化的兴盛面貌有一个大致的了解,又可徜徉其中,细品书林的流风余韵。

这套丛书共五册,包括胡应麟《经籍会通》(《少室山房笔丛》卷一至四)、祁承?《澹生堂藏书训约》、孙从添《藏书纪要》、周永年《儒藏说》、郑元庆《吴兴藏书录》、丁申《武林藏书录》(以上合编为第一册,由王岚、陈晓兰点校);张之洞撰、范希曾补正《书目答问补正》(第二册,由高路明点校);叶昌炽《藏书纪事诗》(第三册,由王锷、伏亚鹏点校);叶德辉《书林清话》、《书林余话》、《藏书十约》(以上合编为第四册,由紫石点校);伦明《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》、王謇《续补藏书纪事诗》、徐信符《广东藏书纪事诗》(以上合编为第五册,由杨琥点校),内容极为丰富。

唐宋以来,有关藏书的记载多为零星散见,明清时则逐渐走向系统化、理论化。《经籍会通》于典籍原委、目录版本多所发明,集中阐释了关于古籍聚散存亡、图书分类法的演变、古佚书钩沉辨伪、书册制度演变以及明代各地刻书优劣比较的认识,征引广博,不乏真知灼见,可称一部开山力作。而《澹生堂藏书训约》则专门汇聚古人藏书事迹,从收书、鉴别、读书、整理各方面总结私人藏书方法,《藏书纪要》与《藏书十约》承其遗绪,探求古人典藏古书之要旨,论述更为详尽周密。然藏书毕竟有聚有散,乃势使之然,故又有《儒藏说》借鉴道藏、佛藏之长,力倡广建儒藏,将图籍公之天下,其远见卓识,非同一般。江南号为人文渊薮,《吴兴藏书录》及《武林藏书录》分别集录湖州、杭州事实,前者引录大量书目、笔记、序跋、家乘材料,记载藏书家事迹,又多有考见,文献价值极高;后者则汇集了历史上杭州地区采进、刊刻、藏书的丰富资料。《藏书纪事诗》搜罗古今藏书家史料,发凡起例,以诗系人,使藏书家之功昭然于天下,为士林所推重,有“藏家诗史”之誉。伦明等三书仿其体例,详加续补,亦堪与叶书相比肩。《书林清话》历数刻书源流,采撷广博,全面总结古籍版本研究经验,于装帧、雕版、印刷、收藏、鉴别无所不涉,被目为清代版本学的里程碑之作。《书目答问补正》则是丛书中唯一的一本书目,旨在指点治学门径,反映学术源流,一经完成,即广为流传,即使放至今日,亦不失其用。各书既独立为文,又相互联系,密不可分。其掌故趣闻,莫不精彩;甘苦之言,亦感人至深。

在这套丛书中,《儒藏说》、《吴兴藏书录》及《武林藏书录》均是首次正式出版,而且其余诸书虽曾面世,但除《书目答问补正》和《书林清话》近年出有新版外,皆几近绝版。此外,为方便读者起见,这次刊印均采用简体横排的形式,并使用新式标点,《藏书纪事诗》一书又根据相关材料,为原书每位藏书家补充小传,且重点突出各家所用藏书印的名称,点校者为此所付出的艰辛劳动也是可以想见的。

收藏文化发展至今日,似乎因过多的商业炒作和附庸风雅而黯淡无光。其实,有钱有闲不过只是收藏的条件,而古人苦心孤诣,矢志藏书,几成痴迷,甚至舍家弃业,毕生经营,方可谓其本意,正如《澹生堂藏书训约》中所云“一生精力,耽耽简编,肘敝目昏,虑衡心困,艰险不避,讥诃不辞。节缩饔餐,变易寒暑。时复典衣销带,犹所不顾。”衣带渐宽终不悔,为伊消得人憔悴。藏书之存藏刊布,可以传递文化遗产;而藏书家之考镜校勘,亦足以嘉惠后代学人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